微信扫一扫,优惠全拿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要闻 | 来源:蓝房网2016-04-07 11:59:56 0条评论
[导读]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

2016年2月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第一节发展基础

第二节发展环境

第三节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主要目标

第二章培育引领发展新动力第一节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第二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第三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第四节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三章构筑科学协调发展空间

第一节明确城市空间主体功能

第二节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导向

第三节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第四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五节加快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

第六节推进厦漳泉龙同城化和区域协作

第四章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节把握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

第二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三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五节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第六节做精做优现代都市农业

第七节实施产业提升工程

第五章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第一节明确城市建设目标

第二节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节提升能源和水资源保障能力

第四节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水平

第五节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

第六节建设智慧城

第七节创新城市管理

第六章共享温馨包容幸福生活

第一节明确社会发展目标

第二节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三节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收入

第四节实现教育增量提质

第五节大力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第六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第七节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八节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第九节建设平安厦门

第十节创新社会治理

第七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一节明确文化发展目标

第二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第四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五节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第六节打造魅力四射的国际化城市

第八章打造绿色宜人生态环境

第一节明确生态建设目标

第二节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第三节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第四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五节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节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第七节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第九章发挥对台战略支点作用

第一节明确两岸交流合作目标

第二节加快建设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

第三节加快建设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

第四节加快建设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

第五节加快建设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

第六节加快建设两岸民间交往最亲密基地

第十章建设法治厦门

第一节完善法治环境

第二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节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第四节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五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十一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节健全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第三节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四节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

附件:名词解释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前 言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厦门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十二五”时期,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迈出新步伐。“十三五”时期是厦门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要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力平稳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万美元,居东部地区先进城市前列,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产业体系逐步健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5+3+10”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0:51.1:47.9调整为2015年的0.7 :43.8 :55.5,第三产业比重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5.9%,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位于全国前列。

城市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以实施跨岛发展战略为核心,组团式推进本岛、集美、海沧、同安、翔安五大城市组团建设,岛外四大新城建设初具规模。拉开了“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框架,建成了厦漳跨海大桥、龙厦铁路、厦深铁路、厦成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到2.1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918万标箱,东南沿海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更加凸显。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8万元和1.7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1缩小为2.43:1。科教文卫事业成果丰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统一城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基本建成全民社保城市,构建分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升,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生态文明持续提升。划定生态控制线,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全市土地面积60%,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4平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全国前列,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优于全国、全省,并完成规划目标,获评国家生态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城市宜居度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成效凸显。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再创经济特区新优势,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推动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多规合一、商事登记制度、通关便利化等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23%,建立市、区、街(镇)、村(居)四级标准化政务服务平台,被列为中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获批,推行企业“一照一码”,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率先启动关检“一站式”查验、“监管互认”等改革,加快建设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外贸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位,国际友城增至18个。

对台交流合作成果更加显著。获批实施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对台先行先试优势,建设以“一区三中心”为主要载体的两岸交流合作新平台,先行先试对台跨境人民币业务等92项政策措施,推进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再上新台阶。累计实际利用台资突破17.2亿美元,联芯等一批重大台企项目落地,赴台投资额占全省82%;台资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达35%;对台进出口贸易额达723亿美元,台湾保持厦门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市场;厦金“小三通”旅客量累计突破1200万人次,成为祖国大陆年接待台胞过夜数和大陆居民赴台游经由口岸人数最多的城市。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效显著。营商环境和创新社区建设、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和治理体系、共同缔造等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政府运行更加规范高效,法治厦门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尽管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等预期性指标与规划预期有一定差距。由于常住人口的统计基数发生重大变化,尽管2015年底全市病床总数超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但是千人病床数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抓好中央支持和改革开放新机遇,适应引领新常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升级,是我市“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一、发展机遇

中央政策支持凸显新优势。国家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设立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明确厦门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批准厦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确立厦门对台战略支点地位,我市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四化”同步激发新产业。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国家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不断推进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的战略,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红利。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有利于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对外开放蕴蓄新潜力。对台战略支点城市、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有利于强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打造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陆海经济大通道,将为我市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面临挑战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技术创新应用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发达国家纷纷再工业化,比我国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加大力度承接产业转移;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地缘政治经济博弈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结构调整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加大,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约束趋紧。进入新常态后,我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经济规模偏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岛内外和城乡发展不够均衡;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三个转型”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未来五年是我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关键期、城市发展转型加速期和社会治理转型深化期。

产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偏少,土地资源与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现有产业面临竞争力下降的压力;科技创新迅速发展,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和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产业结构转型进入关键期。

本岛城市空间承载力接近饱和,岛外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与岛内仍有较大差距;岛内外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压力增大;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与水平面临更多挑战,城市发展转型进入加速期。

社会利益格局和需求日益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社会治理体系和水平与市民群众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社会治理转型进入深化期。

第三节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中央支持福建、厦门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全国“五大发展”示范市,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

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和社会治理创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厦门产业升级版。

始终坚持协调发展。把统筹协调作为推进发展重要方法,加快建立和完善统筹协调发展的载体和平台,统筹推进岛内与岛外、城市与农村,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发展,统筹推进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岛内外一体化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实施“青山碧海、红花白鹭”的大花园城市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强化生态环境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始终坚持开放发展。围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着力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适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以全面推进自由贸易实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推动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互相促进,深化对台交流合作,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始终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法治厦门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入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创新社会治理。让全体市民更广泛地参与发展过程,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类发展指数(HDI)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建成创新驱动型、社会和美型、文化交融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全国“五大发展”示范市,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一)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5%,培育形成一批千亿产业链(群),第三产业比重力争突破60%,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取得重大进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成为区域性创新中心、研发中心。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城市发展实现新跨越

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龙同城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400平方公里以上,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和山、海、城相融的城市格局,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与城市规模和功能相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形成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基本建成“大海湾”、“大山海”城市,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承载力和中心城市功能显著增强。

(三)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城市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2.43:1缩小到2.2:1;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居东部发达城市前列,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法治厦门建设全面推进,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四)公共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市民精神健康向上,城市公共文明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公共文化建设提质增效,基本建成与国际都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建成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化中心。

(五)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

生态控制线得到落实,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7%。节能减排降碳和生态环境质量等主要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市,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大花园”城市。

(六)两岸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

对台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厦台经贸融合发展、人文交流、直接往来、同胞融合实现新突破,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和两岸民间交往最亲密基地,厦金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

(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跃上新水平

营商环境和创新体系、空间规划和治理体系、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成为全国典范,军民融合逐步深入,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方面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四、2030年发展愿景

到203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类发展指数(HDI)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比2020年翻一番,形成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引领发展的创新支撑体系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优化提升。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法治环境更加完善,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形成展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厦门蓝本”。提前迈向高收入水平,从高人类发展水平迈向极高人类发展水平。

第二章培育引领发展新动力

把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构筑支撑我市转型发展新的竞争优势。

第一节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拓展网络经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健全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推进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瞄准重点产业技术瓶颈和产业竞争力提升需求,推进实施联合技术攻关。加快突破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海洋开发利用等前沿领域关键技术,提升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和先进工艺水平。重点支持第三代半导体、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电池材料、肝炎预防与治疗药物等研发和产业化,争取在部分关键领域占有世界一席之地。

提升创新支撑能力。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引领发展的创新支撑体系,加快布局、提升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协同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省在厦门布局创新能力平台。

二、大力拓展网络经济

夯实互联网应用基础。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产业变革和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创新,拓展网络经济空间。鼓励互联网骨干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围绕重点领域加强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统一规划布局。

加快多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培育新兴业态和新增长点。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加快互联网创新要素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渗透,形成网络化协同分工新格局。引导大型互联网企业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创新资源,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联盟。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积极发展分享经济形态。推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O2O)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完善“互联网+”发展环境。完善“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和制度。调整阻碍“互联网+”发展的现行法规和政策,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建立“互联网+”标准体系,加快互联网及其融合应用的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推广。多渠道多方式加强互联网知识技能培训,加快复合型人才。

三、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建设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双创行动计划,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平台。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政策集中发布,向创业者开放专利信息资源和科研基地。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向中小微企业、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完善创业培育服务,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创业投资产业基金效益,打造企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

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创业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众创,鼓励企业内部众创,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合作。推广科技研发、创意设计、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探索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提供快速便捷的线上融资服务。

构建创新社区。围绕改善创业条件、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创新活力,积极构建创新生态圈,打造完整创新社区。以创业者和企业为核心,把握创业者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城市设施使用者、社会公共事务参与者的定位,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重塑创新创业与产业体系、产城、政商、党群四个关系,统筹兼顾,推进产业结构、城市发展、社会治理三个转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着力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把创新创业融入重点产业发展。健全服务体系,使企业和创业者在园区内即可享受高水平的中介、金融、政务和公共服务。推进创新创业与城市功能结合,营造满足创业者需求的工作、学习、生活、消费、出行等良好环境。

倡导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崇尚创新创业、敢拼会赢、敢于致富的价值导向,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敢于承担风险、勇于开拓创新、志于追求卓越,宽容失败,发挥汇聚创新创业人才和投入的强大动力。完善风险补偿,共担创新创业风险,依法保护企业家的产权和收益。

四、构建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支持跨界创新、融合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共享平台,完善知识产权申请和扶持政策,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效流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科技成果收益权和处置权、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等,实行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创新人才股权、分红奖励,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推动技术、产品、营销、管理的全面升级。鼓励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联盟,建立联合创新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产业联盟在前沿领域开展技术、标准、装备等方面深度合作。大力培育众创主体,重点支持科研人员、大学毕业生、留学人员和台湾青年等在厦创业。激发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的活力,充分发挥现有平台和资源优势,加强服务中小微企业。

五、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按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体、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原则,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围绕重点产业紧缺型人才需求,突出引进、培育产业领军型人才,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团队带先进技术成果到厦门创新创业。推进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鼓励高等院校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健全“海纳百川”政策体系,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持续推进“双百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构建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服务保障和创业发展体系,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发展、服务保障等机制,进一步扩大用人主体自主权,建立与国际接轨、依据市场标准评价、使用和激励人才的政策机制。推进科研人才双向流动,鼓励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兼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或离岗创业。提高人才服务管理水平,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科技评审奖励制度,制定国际人才引进计划,简化外籍人员开办创新性企业审批流程。

第二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一、营造七大开放环境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广泛借鉴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营商环境做法,接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按照市场宽松平等规范有序、政府廉洁透明便捷高效、社会和谐稳定温馨包容、开放自由便利高效安全、法治公平公正成熟完善、要素集聚充分配置高效、设施完善便捷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快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筑支撑我市转型发展的新的竞争优势。

二、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着力营造亲商、重商的良好氛围,以企业问题为导向,创新服务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政府服务针对性、规范性和服务效率,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流程再造,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系统降低企业办理各项事务的时间和费用成本。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企业对营商环境的建议、评价、反馈机制,构建健康的新型政商关系。

第三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改革是经济特区的生命线。牢牢把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为建设美丽厦门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一、健全要素市场体系

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平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深化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着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整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交易市场,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从依托有形场所向以电子化平台为主转变。

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全面开放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建立完善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和企业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加快建立天然气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按照放管结合的要求,将价格监管的中心转移到市场行为监管上来。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和预警工作,做好市场价格巡查工作,保持市场价格总水平稳定。完善反价格垄断工作机制,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鼓励信用评级高、现金流稳定的龙头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中长期票据等债券融资。充分运用城市开发建设基金,扩大重大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项目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实施民资“回归工程”。

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丰富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努力为中小微企业、三农、中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筛选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盈利能力强、成长性高、有上市意向的企业列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分类推进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做大做强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发展互联网金融,扩大厦门金融业辐射范围,推动区内外、境内外联动与协同,为企业提供国际化、市场化金融服务。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优化存量,引导增量。提升供给端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供给体系水平和效率,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增长效率。通过供给端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满足品质消费、绿色消费以及个性消费需求,引导外需转化为内需,扩大有效需求。

培育中介市场服务体系。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维护市场契约精神,维护行业规范和行业发展秩序。积极壮大各类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专业服务。加快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推进中介服务机构与行业主管部门脱钩。健全中介服务机构监管机制,建立各类中介组织的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促进中介市场的诚信建设。公开中介服务事项和收费标准。

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健全

信用信息管理制度。率先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探索信用管理地方立法,逐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依法推进社会信用信息采集、共享、使用、公开和信用信息保护。

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完善全市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大数据手段,加快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信用记录,推动共享平台和其它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依法推进信用信息数据开放共享。

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推动政府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依据信用记录对市场主体实施分类监管,在公共服务中对守信者予以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激励政策。建立重点领域失信“黑名单”制度和退出机制。建立跨部门的联合惩戒机制。

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引导市场主体自觉运用信用信息,培育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拓展信用产品市场需求,推进信用产品在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应用,探索开发“诚信市民卡”,构建完善的信用信息应用体系。

实施社会信用示范工程。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推行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建设旅游、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诚信示范工程,开展两岸征信合作,建立厦漳泉区域信用合作机制。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规范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放宽投资准入,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加快落实各类市场主体在产业政策、行业规范等方面准入后国民待遇。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进注册登记“三证合一”和全程电子化,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建立异常名录制度。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分类管理体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稳妥、规范、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企在股权多元化、董事会建设、员工持股等方面改革。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进程,加快国有企业上市步伐,通过各种途径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改善治理机制。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相关政策,保障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真正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制定民营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推动垄断行业领域和特许经营领域开放。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产业、农村城镇化,以及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领域。制定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力争五年内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40%。

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规范政府治理。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增强依法履职能力,健全宏观调节体系,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实施,借助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精准化。理顺权责关系,完善组织构架。制定具体的权力运行流程图,细化权力行使规则,强化对执法权的制约。探索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增强政府运作的协调性。

推动简政放权。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实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进一步理顺市、区、镇(街)的层级关系和管理权限,把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下沉到社区,增强基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税制改革进度,积极争取地方税政权。完善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优化政府服务。围绕建设阳光高效服务型政府,推动审批流程再造,创新审批和监管方式,推动审批方式的阳光化、电子化,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逐步构建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多规合一”运行机制,依托“多规合一”平台和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平台,健全投资项目审批和监管体系,推进项目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项目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完善“马上就办”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提高效率,改进服务。

五、健全军民融合制度

完善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和政策体系。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立法。坚持军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共享、平战结合、促进经济领域和国防领域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加强军地在基础设施、产业、科技、教育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统筹发展。积极承接军工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积极参与军民通用标准化体系建设。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

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海上动员力量建设,增强服务国家大局需要的组织动员、快速反应、支援保障能力。建设学校、医院、住宅、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区人防设施和人防综合体,统筹兼顾地铁、交通隧道、地下商场和地下停车场等地下空间的开发与人防需求,完善城市人口疏散和人防工程平战转换机制。创新双拥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以及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团结。继续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双拥工作再上新水平。

第四节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紧紧抓住国家自贸试验区及“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坚持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形成开放发展新优势。

一、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

推动贸易便利化。大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与自贸试验区国家和地区的对接。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对自贸试验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通关监管模式,推广货物实施状态分类监管模式。探索自由港运行模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加快贸易转型升级。创新贸易管理和服务体制,实施技术、品牌、营销、服务“四带动”出口战略,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逐步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三互”大通关改革,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强化跨部门、跨地区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共用,推进“一站式作业”口岸综合执法新模式。全面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推进货物贸易通关的联网监管。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贸易便利化。

推动投资开放透明。实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放宽投资准入,推动航运服务、商贸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及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扩大开放,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境外投资合作,争取试点个人境外投资,创新绿地投资、证券投资等对外投资新方式,开展并购投资和联合投资等,自由承揽工程和开展劳务合作项目。推动企业加快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新竞争规则,遵循相关的国际公约和相关协定,引导和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化标准活动。

突出金融创新功能。按照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部署,推进金融业务创新。统筹自贸试验区区内、区外发展,积极开展双向资金池、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境外发债、跨境资产转让等跨境融资业务,推动境外主体参与境内金融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监管和创新并行,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大力推动互联网金融、航运金融、融资租赁等新兴业态发展,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建立综合监管制度。实行有效监管,探索针对“一区多园”的综合监管制度,严格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完善全流程监管体系和全方位监管手段。加强诚信监管,建立联合惩戒机制,落实金融业统计制度,为综合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执法体制以及纠纷调解、援助、仲裁等服务机制。加快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优化税收环境,适应经济全球化,接轨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国际标准。

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

打造互联互通枢纽。拓展海上通道,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之间的互联互通;完善陆路通道,扩大中欧(厦蓉欧)、中亚班列运营发展,进一步畅通我市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和欧亚地区的陆上通道。建设厦门新机场,打造区域性枢纽机场,积极拓展境外航线,重点开通与加密“海丝”沿线国家空中航线。

打造经贸合作枢纽。促进会展合作,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来厦参展和办展。深化金融合作,推动人民币代理清算群向“海丝”国家延伸,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运用人民币跨境结算。提升贸易合作,支持我市企业在“海丝”沿线国家建设电子商务平台、设立境外仓,促进厦门商品在“海丝”沿线国家行销。促进双向投资,充分利用我市侨商资源优势,推动生成一批“海丝”外资重点招商项目。通过在友城设立代表处,充分利用友城资源,推进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厦门有实力的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生产基地,参与工业园区、港口等项目建设。

打造海洋合作枢纽。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将厦门国际海洋周、PNLG(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秘书处等打造成为中国一东盟海洋合作重要平台。依托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海洋渔业科技领域合作。支持厦门大学建设海洋碳汇与未来地球协同创新中心、集美大学建设亚洲航标培训基地。

打造人文交流枢纽。将南洋文化节、嘉庚论坛办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对接东盟、辐射“海丝”的文化交流平台。支持高校赴“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及开设分校,加快建设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支持“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侨胞积极开展宣传闽南文化、弘扬嘉庚精神的交流活动。大力推动厦门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缔结友城及友好交流点。

三、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拓展对外贸易新增长点。主动参与全球范围资源配置,更加主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地参与全球竞争,以更加开放姿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争创开放新红利。深耕美、欧、日等传统市场,加大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和发展,大力发展多种模式的跨境电子商务。加快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积极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优化提升贸易质量,构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切实提升服务贸易战略地位,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扩大服务贸易在外贸进出口中的比重,形成对外贸易新增长点。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总部、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总部,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基地。鼓励和扶持本土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拓展服务业境外投资,支持企业兼并、收购、整合境外技术品牌、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商贸、物流、旅游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投资,引导组织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基地,缓解资源要素约束。

扩大国际合作交流。着力申办和引进一批国际高端会议、常态化国际知名会议展览活动和高端专业学术会议落户厦门。加快对外文化体育交流,培育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提升厦门国际马拉松、国际钢琴比赛等赛事品牌国际影响力,争取承办更多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国际顶级单项赛事。扩大官方和民间的友好往来,争取缔结更多知名度高、与厦门产业互补性强的国际友城及友好交流城市。提升“九·八”投洽会、国际海洋周、文博会等重大平台国际影响力。

提升城市知名度。拓展厦港澳侨在总部、金融、航运物流、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合作。积极对接港澳会计、法律、建筑、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设立现代服务业专区,创新海外闽籍乡亲回乡投资创业等引资引智机制。提升城市软实力,推进海港、空港和信息港建设,把我市打造成为国际会展目的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

第三章构筑科学协调发展空间

实施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城市战略,发挥全省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厦漳泉龙同城化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和山海协作,积极融入沿海经济发展轴带。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图1“十三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策略示意图

点击查看大图

第一节明确城市空间主体功能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确定优化提升区、重点发展区、协调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不同主体功能空间分布,实行相应的差异化综合考核体系和财政共享激励机制,确保各区域主体功能落实。

一、优化提升区

着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布局,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和开发强度,加快部分城中村改造,注重城市文脉延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主要分布于:本岛以及岛外各区旧城区、保留的村庄、已建成的新城区、工业区等。

二、重点发展区

着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护环境,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力,承接国际化优质产业转移,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人口集聚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主要分布于:岛内东北部,海沧区南部临港新城、马銮湾新城,集美区厦门北站片区、软件园三期,同安新城、工业集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以及翔安南部新城及大嶝岛临空产业片区。

三、协调发展区

应加强城市功能统筹,综合协调生态、文化、产业、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功能,加强引导,优化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控制开发速度。主要分布于岛外四区建制镇的部分地区。

四、生态保护区

生态控制线内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开发、严控强度”的原则推动自然保育、适度发展旅游休闲、生态农业等功能;保育十大山海通廊,构建“山、海、城”相融的空间格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保护,严格林地、农地、水源保护地等生态保护,引导人口有序转移,禁止开发。

图2“十三五”城市空间主体功能分布图

点击查看大图

第二节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导向

以厦门湾的空间为载体,优化城市布局,保育山海通廊,加快构建“一岛一带多中心”和“山、海、城”相融的城市空间格局。

一、打造“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

以跨岛发展战略为核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力提升厦门本岛(一岛),加快建设串联海沧、集美、同安、翔安,辐射漳州开发区、龙海、角美、南安、金门等周边区域的环湾城市带(一带),形成厦门岛市级中心、东部市级中心,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区级中心协调发展的多中心城市发展新格局。

合理安排市域城市建设用地、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形成产城融合、错位发展、分工明确的功能空间格局。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0—440平方公里,开发强度不超过28%,建成区人口密度预期1-1.2万人/平方公里。

图3“十三五”城市空间格局示意图

点击查看大图

二、明确城市发展导向

按照“幸福思明、创新湖里、活力海沧、人文集美、富美同安、典范翔安”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各区的城市发展特色和发展方向,形成各区、各组团凸显优势、差异发展、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厦门本岛优化提升。疏解本岛,优化提升,突出“两保持、两控制、两提升”的发展策略,即保持历史风貌、城市特色;控制新增容量、开发强度;提升环境品质、城市功能。主要发展高端服务、金融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主要功能,其他功能逐步向岛外疏解。

东部组团创新发展。主要突出“两支点、三创新、三拓展”的发展策略,即:以对台服务、空港建设为支点;创新产业类型、发展模式、管理机制;拓展城市空间、中心职能以及区域协作。同安组团重点发展生态休闲与文化旅游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健康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都市农业基地;翔安组团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光电产业、高端服务、金融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

西部组团整合提质。主要突出“两整合、两提升、两协调”,即:整合城区、工业区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协调产城关系、城乡关系,以承接本岛疏解的人口和进城落户人口。海沧组团重点发展临港产业、航运物流、建筑家居、生物医药、信息数字等;集美组团重点发展教育科研、机械制造、软件信息、文化演艺等产业。

图4“十三五”城市组团发展示意图

点击查看大图

第三节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一、加强陆海统筹发展

突出海湾特色,立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形成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生物产业、船舶制造、临海工业等产业集群与160公里海岸生态岸线绿道、金色沙滩、蓝色湿地以及海湾海域蓝色生态屏障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文明、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文化繁荣、海洋管控和美、海洋平安和谐的战略目标,拓展发展新空间,建设海洋强市。

二、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加快探索人海和谐、海陆并进、彰显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加快优化海洋资源开发布局,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科技兴海,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加强海洋发展的支撑能力,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以规划为龙头,正确引导海岸带资源开发,加强事前引导,推进循序渐进、有序开发。进一步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建立规划约束引导机制,统筹开发岸线、海湾、滩涂、海岛、近海海域和海岸带资源,加强围填海计划管理,重点保障战略用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海和民生用海。

三、强化海洋综合管理

加强海洋渔业立法、执法建设,探索建立四级联防联控体系,有效打击海上、岸线非法行为,提高海上维权执法与安全管控能力。加强我市港口、海上危化品事故应急基础建设,提升海上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海洋与渔业灾害应急管理和安全检查水平,确保海洋与渔业无重大事故。统筹运用各种手段维护和拓展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上航行自由和海洋通道安全。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海洋秩序的制定和维护。

第四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全域城市化为目标,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基本形成具有厦门特色的城乡一体、产城融合、集约节约、美丽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户籍人口控制在225万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9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52%。

一、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深化人口管理、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等综合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分布,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发展。实行宽严并举的人口管理政策,分类制定鼓励类和限制类入户管理办法,保障长期为城市做出突出贡献的中低收入群体有在城市落户的权利。推行居住证制度,探索实行积分管理,按照积分高低差别化享有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加快外来人口市民化。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引导转产转移农村劳动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道路,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促进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转产就业。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和投入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从城市向村镇延伸,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岛外发展、向常住人口覆盖。

二、强化产城融合

按照城镇统一规划建设,科学布局一批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建立现代产业与城镇化紧密融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工业社区改造提升,结合岛外产业基础和发展布局,按照完整工业社区理念高标准建设同安翔安高技术产业基地,推动同安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工业区、海沧新阳工业区等一批制造企业集中、具有产业特色的园区改造建设为多功能综合性工业社区,调动园区周边村居居民积极性,共同做好生产、生活相关服务配套,吸引集聚各种人才,提高园区开发效益。以统筹发展理念为先导,打造厦门创新创业空间体系。

 

蓝房网手机客户端
[编辑:陈菲菲]